诗词文学
和璧隋珠
hébìsuízhū和壁和氏璧,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。比喻极珍贵的东西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和氏之璧,不饰以五采;隋侯之珠,不饰以银黄;其质之美,物不足以饰之。”无
日期 2025-03-15 阅 240百闻不如一见
bǎiwénbùrúyījiàn闻听见。听得再多,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。《荀子·儒效》闻之不若见之。”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百闻不如一见,兵难遥度,臣愿驰至金城,图上方略。”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,统是全身有毛,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,所以~。★《慈禧太后演义》第三十六回
日期 2025-03-15 阅 182精明能干
jīngmíngnénggàn机灵聪明,办事能力强。《新唐书·苏弁传》弁通学术,吏事精明,承延龄后,平赋缓役,略烦苛,人赖其宽。”吴为成的脸方上透露着~的神气。★茅盾《子夜》十
日期 2025-03-15 阅 143辅牙相倚
fǔyáxiāngyǐ颊骨与牙床相互倚傍。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《新唐书·藩镇传·李正己》本名怀玉,至是赐今名,遂有淄、青、齐、海、登、菜、沂、密、德、棣十州,与田承嗣、薛嵩、李宝臣、梁崇义辅牙相倚。”无
日期 2025-03-15 阅 105朝折暮折
zhāoshémùshé比喻时时遭摧残。唐·崔颢《行路难》诗我昔初在昭阳时,朝折暮折登王墀。”一本作朝攀暮折”。无
日期 2025-03-15 阅 118解甲倒戈
jiějiǎdǎogē指敌方战士归顺,转向攻击。无无
日期 2025-03-15 阅 99慷慨赴义
kāngkǎifùyì慷慨意气激昂,情绪激动;赴义为正义而死。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。明·朱鼎《玉镜台记·王敦反》大丈夫当慷慨赴义,何用悲为!”材伏哭叩头,举火,烈妇死,三十余人从死,其~如此。★清·王猷定《梁烈妇传》
日期 2025-03-15 阅 123顿挫抑扬
dùncuòyìyáng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、停顿转折,和谐而有节奏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·靖节·休斋论〈归去来辞〉》陶渊明罢彭泽令,赋《归去来》,而自命曰辞。迨今人歌之,顿挫抑扬,自协声律,盖其词高甚。”但这是当时的风气,要激昂慷慨,~,才能被称为好文章。★鲁迅《〈集外集〉序言》
日期 2025-03-15 阅 135分三别两
fēnsānbiéliǎng详细分说;清楚,明白。同分星擘两”。老舍《牛天赐传》二十更使他惭愧的是,他分三别两,谁的是谁的。”无
日期 2025-03-15 阅 131壶中日月
húzhōngrìyuè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。唐·李白《下途归石门旧居》何当脱屣谢时去,壶中别有日月天。”无
日期 2025-03-15 阅 189沉谋重虑
chénmóuchónglǜ指计划周密,考虑详尽。清·陆以湉《冷庐杂识·阮文达公拟疏》是沉谋重虑,制胜万里,师徒不劳,兵矢未折,功莫伟焉。”无
日期 2025-03-14 阅 225船多不碍路
chuánduōbùàilù比喻各走各的路,彼此不妨碍。无无
日期 2025-03-14 阅 110带砺河山
dàilìhéshān带衣带。砺磨刀石∮黄河。山泰山。黄河如衣带,泰山像磨刀石。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。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‖有江山永固之义。无无
日期 2025-03-14 阅 160委过于人
wěiguòyúrén形容嫁祸给别人。无自己闯下的祸端应当自己承担,不可~,让别人蒙受不白之冤。
日期 2025-03-14 阅 213无边无沿
wúbiānwúyán形容范围极为广阔。同无边无际”。无无
日期 2025-03-14 阅 159麇至沓来
qúnzhìtàlái犹言群集纷至。无无
日期 2025-03-14 阅 103沓来踵至
tǎláizhǒngzhì指纷纷到来。亦作踏来麕至”。清林则徐《札南澳镇饬严办东路贩烟外国船只》倘敢抗违不遵,即照前札或用炮轰击,或用火烧,务使创巨痛深,始免沓来踵至。”至难至险之现象,踏来麕至。★梁启超《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·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》
日期 2025-03-14 阅 178庞然大物的解释
庞然大物,拼音pángrándàwù注音ㄆㄤˊㄖㄢˊㄉㄚˋㄨˋ解释庞然:高且大的样子。形容外表强大;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。出处唐柳宗元《三戒黔之驴》第19卷:“虎见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”例子这家伙看上去像个庞然大物,其实一点能耐也没有。正音“庞”,不能读作“chǒng”。辨
日期 2025-03-14 阅 218本乡本土
běnxiāngběntǔ指本地,家乡。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·蒋兴歌重会珍珠衫》你老人家女儿多,不把来当事了。本乡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妇的,怎舍得与异乡人做小?”就是~的人,除非不做官还使得,要是做官的,谁保的住总在一处。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回
日期 2025-03-14 阅 111过眼云烟是什么意思
过眼云烟,拼音guòyǎnyúnyān注音ㄍㄨㄛˋ一ㄢˇㄩㄣˊ一ㄢ解释从眼前飘过的云烟。原比喻身外之物,不必重视。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。出处宋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见可喜者,虽时复蓄之,然为人取去,亦不复惜也。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,然去而不复念也。”例子尽道是用不尽
日期 2025-03-14 阅 140